国际赛事
藤球运动源于15世纪的苏丹国统治下的马六甲一带地区,由马来西亚的“sepakraga”运动发展而来。当时,人们在劳动之余,围成一圈,不用手和胳膊,用头顶球、用脚踢球,使之不落地,传踢一个藤球(raga),使其在空中停留尽量多的时间。
这种轻松愉快、消除疲劳的运动很快便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传开了。早在11世纪,东南亚国家文化中就有关于藤球运动的记录。在泰国,它被称为“takraw”,在菲律宾称为“sipa”,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成为“sepakraga”,在缅甸称为“chingloong”,在印度尼西亚和老挝称为“rago”。
自从东南亚的爱好者们加入球网并制定了类似排球的规则之后,藤球比赛变得更激烈,挑战性更强了。1945年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举行了一场藤球表演赛,引起了巨大反响。此后,藤球运动如燎原之火传遍了马来半岛和东南亚各地。1960年,一套完善的比赛规章制度建立起来。这项运动被定名为藤球,并进入了东南亚运动会。
现代藤球的产生仅有40多年的历史。它是以藤球运动中网的使用为标志的。泰国前教育部长科乔·哈利对推广藤球运动作出了一定贡献,被认为是“现代藤球运动之父”。乔·哈利经过努力,使藤球于1965年被正式列为两年一度的东南亚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并开始在东南亚国家中流行起来。1982年藤球作为表演项目进入亚运会,并被列入1990年北京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藤球运动发展较为缓慢。1987年底,亚洲藤协率队来华访问表演,精彩的表演赛令众多中国观众大饱眼福。这次访问对我国的藤球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此中国也开始这方面的练习,并开始介绍并推广这项健体强身的竞技运动。
藤球这项小众运动,成为本届仁川亚运会天津运动员最大的输出项目。尽管上届广州亚运会,中国藤球队战绩不俗,但此番出征仁川他们却显得十分低调,力争突破成为他们的目标。
本次出征仁川亚运会的中国藤球队共有29名运动员,女队14人,男队15人。足以令咱天津体育迷惊讶的是,这其中有12人来自天津。他们是男队的蔡伟杰、康昕宇、李鹏飞、王茂慧、王维、胥明池,女队的曹旭莲、崔永妍、耿学凯、顾喜绘、谢佳桦、许晋玲。而且这12人中大多数是“90后”的年轻新秀,他们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领队的展望非常低调,实际上上届广州亚运会,中国藤球队曾拿到女子团体亚军、女子双人亚军、女子单组季军以及男子单组季军。虽然人员经过了新老交替,但总体而言藤球运动在中国依然处于上升趋势。